△辨微
是新非纤,是淡非枯。是朴非拙,是健非粗。急宜判分,毫厘千里。勿混淄渑,勿眩硃紫。戒之戒之!贤智之过。老手颓唐,才人胆大。
辨微,这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欧国联胜负悬念锁定,闪光点再次异彩纷呈的词,意思也很清晰,就是辨别、明察、搞清楚细微之处的差别。今天,我们需要搞清楚的,是两个问题。
一是为什么要谈辨微?
我们知道,任何文字,无论诗歌还是散文,归根结底,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和观照。
但是,这个世界是浩瀚广大、纷繁复杂、千变万化的。所以,《金刚经》里面有一个说法,叫做“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”,来说明这个世界的广博和繁杂。我们看看,到底有多么广大浩繁呢?
先说“大千世界”,按照佛家的观点,我们这个宇宙呢?是由无数个象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一样的“小世界”组成的,每一个小世界,也叫做“日月系”,它的形式都是相同的,都是中央有一座很高大须弥山,透过大海,矗立在地轮上。具体的就不再展开了,这有一张示意图,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。
那么,我们的宇宙呢?就是由“三千大千世界”组成的。每一千个这样的“小世界”组成了“小千世界”,每一千个“小千世界”,也就是100万个“小世界”,就组成了“中千世界”,每一千个“中千世界”,也就是100亿个“小世界”,就组成“大千世界”。因为,这中间有三个“千”的倍数,所以,宇宙,就是由“三千大千世界”组成的。注意,这不是说,宇宙是由三千个大千世界,300亿个“世界”组成的。“三千大千世界”,就是一个“大千世界”,只不过是经过了“千”的三倍。所以,《大智度论》里面就写的很清楚,“百亿须弥,百亿日月,名为三千大千世界”。我们可以试想一下,当我们现在面对着手机或者电脑,正在听我说这些玄乎的东西的这一刹那。在这个宇宙里一百亿个世界里面,有一百亿个同样的你和我,在同样地讲同样的玄乎的东西,在同样地听着同样的玄乎的东西。而在这一刹那之后,我们却有诸多种可能,去经历不同的事情,有的可能经历战火硝烟,有的可能身在富贵云端,有的可能为爱情死去活来,有的可能为生活奔波四方,甚至,有的我,早在童年夭折,有的我却已功成名就......千变万化、纷繁复杂、不一而足。应该说,这个观点,和霍金提出的“平行空间”理论是十分相似的。所以,这就是佛家眼里我们生存的宇宙,“三千大千世界”,这应该已经是很广博、浩繁的了。
但是,在佛家眼里,这还不够大。《金刚经》说,“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”。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前面,还有一个说法,叫做恒河沙数。就是说,有“恒河沙数”那么多的宇宙。恒河沙数,也是出自《金刚经》的一个佛家典故。佛祖在说到这句话之前,曾经这样说“须菩提,如恒河中所有沙数,如是沙等恒河”,就是说,假设恒河两岸的每一粒小沙子都代表一条恒河,那么,这些象恒河沙子一样多的恒河,它们两岸的沙子的总数,才叫做“恒河沙数”。也就是,恒河沙乘以恒河沙,这么大的一个数量。在我的理解,就是无限多。那么,在我们这个宇宙之外呢?还有如同恒河沙数一样多的,三千大千世界。
这样一个广博而浩繁的宇宙,唯一可以构想、映射乃至观照其全貌的,在这世间,唯有一样东西,那就是我们的思想。禅门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公案。唐朝江州刺史李渤,有一次问智常禅师:“佛经上所说的‘须弥藏芥子,芥子纳须弥’,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,小小的芥子,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?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,是在骗人吧?”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,轻轻一笑,转而问:“人家说你‘读书破万卷’,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?”“当然了!当然了!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?”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。“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?”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。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:“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。”智常禅师说:“奇怪,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,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?莫非你也在骗人吗?”李渤听了之后,立即恍然大悟,豁然开朗。同样的道理,我们现在所能够了解的“三千大千世界”,不也是通过经传口授,通过我们自己的思想、我们自己的想象而构建形成的,而传承下来的吗?所以,《维摩经.不思议品》:“以须弥之高广,内芥子中,无所增减。”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成语,叫做:须弥芥子。须弥,就是我们所处的“日月轮”、“小世界”中的唯一一座高山,须弥山。传说,它由金、银、琉璃、水晶四宝构成,高84000由旬,这里的由旬,是印度的一个长度单位。据佛音论师说,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,大约七英里,即11.2公里,那么,84000由旬就是约94万公里。芥子,就是我们常见的芥菜籽,很小的一粒。所以,我们如何能够把将近100万公里的高山,放入小小的一枚芥子里面呢?只有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想象才能做到。
这时候,有朋友会问,这和辨微有什么关系呢?当然有关系,虽然我们的想象力能够将一座高高的须弥山装入小小的芥子之中。但是,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。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想象和观照,都绝不会是一样的。而这种差异,有时很大,有时却微乎其微。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虽然曾经说过,世上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,但是,我们也要承认,几乎所有的叶子都很像,要真正把它们分辨出来,必须从细微处着手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,往往细节会决定胜负、决定成败、决定高下。就比如:在古董行里面有一个专有名词,叫做打眼。秦牧先生的《艺海拾贝》有一篇文章,名字叫做《细节》。里面讲了一个故事,说的是:宋朝时候张择端画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在明代就被人假冒过,赝品画的是惟妙惟肖、以假乱真。但是,最后仍然被人鉴定出来是假的,唯一的破绽就是,一只小麻雀竟然跨了两行屋瓦。所以,我们说,正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如此纷繁复杂,真理和谬误,真实与虚幻,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。这才需要我们能够有一双“辨微”的慧眼,来辨认出芸芸众生里的你、或者我,来区分出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真与假,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悲与苦。正如袁枚老先生在这一品开篇所讲的一样。
是新非纤,是淡非枯。是朴非拙,是健非粗。急宜判分,毫厘千里。
所以,我们说,辨微的目的,就是要把这大千世界中纷繁复杂的人和事、情和意,写真写准写实。
二是怎样做到辨微?
实际上,辨微,一直是诗词创作中的重要内容。相信大家都非常熟知关于贾岛推敲的故事了。那么,在我们诗词创作过程中,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见微知著,辨微明意呢?朱光潜先生在他的《诗论》里面在谈及艺术创造时,曾经给出过这样一个公式:
情感+意象+语言=表现(传达=艺术活动)
也就是我们之前常说的,我们的情感,我们的梦,是通过不同的意象构成,然后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,表现为诗歌。所以,辨微这件事,应该贯穿于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。
一是要辨情感之微。我们之前曾经讲过《毛诗序》里面有这样一段话,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,永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”。也就是说,歌舞、永歌、嗟叹,无论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,其起因都是源于四个字“情动于中”。但是,我们也知道,不同时间、不同状态、不同情形下所产生的情怀是不同的。而这种不同,往往又是灵光乍现,稍纵即逝的。正因为如此,当我们“情动于中”,想要“形于言”的时候,就必须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一些什么?只有想清楚了,才能写清楚。
我们举一个例子。大家都知道,中国古典诗词里面,有很多都写的是送别之情的。要是放在现在,很多朋友会说,无非离情别绪,能够写个十首八首,就已经不错了。但是,同样是离情别绪,仅仅是五绝二十个字,古人却不仅能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想出来,而且能够写出来。其中辨微之功不可没。我们来一起看看4个人的离别。
第一首,唐白居易的《南浦别》。
南浦凄凄别,西风袅袅秋。
一看肠一断,好去莫回头。
“南浦”,指的是南面的水滨。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。《楚辞·九歌·河泊》:“送美人兮南浦。”江淹《别赋》:“送君南浦,伤如之何!”故“南浦”像“长亭”一样,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。一见“南浦”,令人顿生离忧。而送别的时间,又正当“西风袅袅”的秋天。秋风萧瑟,木叶飘零,此情此景,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。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,缠绵悱恻。送君千里,终须一别。最后分手,是送别的高潮。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:分手后,离人虽已登舟而去,但他频频回过头来,默默而“看”。“看”,本是很平常的动作,但此时此地,这一“看”却显得十分不寻常: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、万般情思,都从这默默一“看”中表露出来,真是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。从这个“看”字,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,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。他的每“一看”,自然引起送行人“肠一断”,涌起阵阵酸楚。诗人连用两个“一”,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最后,诗人劝慰离人:“好去莫回头。”意思是说:你安心去吧,不要再回头了。此句粗看似乎平淡,细细咀嚼,却意味深长。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,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,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所以,我们说,白居易的送别,是由景入情,痛彻心扉的离别。
第二首,我们再看唐朝骆宾王的《易水送人一绝》。
此地别燕丹,壮士发冲冠。
昔时人已没,今日水犹寒。
“此地别燕丹,壮士发冲冠”,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,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。此地指易水,易水源自河北易县,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。壮士指荆轲,战国卫人,刺客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载,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,奉命入秦刺杀秦王,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。临别时,荆轲怒发冲冠,慷慨激昂地唱《易水歌》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然后义无反顾,勇敢地启程。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,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,爱国之志无从施展,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,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,借咏史以喻今,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。“昔时人已没,今日水犹寒”两句,是怀古伤今之辞,抒发了诗人的感慨。昔时人即指荆轲。没,死亡。荆轲至秦庭,以匕首击秦王未中,被杀。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,一古一今。一轻一重,一缓一急,既是咏史又是抒怀,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,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,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。陶渊明曾有《咏荆轲》诗说:“惜哉剑术疏,奇功遂不成。其人虽已没,千载有余情。”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。宾王此诗,同陶诗交相辉映,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。“今日水犹寒”中的“寒”字,寓意丰富,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。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,不仅感到水冷气寒,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。生不逢时,沉沦寂寞,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,如易水河一样,悠悠不尽。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。所以,骆宾王的送别,是由今怀史,壮志凄绝的离别。
第三首,唐王维的《山中送别》。
山中相送罢,日暮掩柴扉。
春草明年绿,王孙归不归?
这首诗,我们之前曾经讲过,现在再简要复习一下。与上面两位有所不同,王维开篇并不是写送别。而是“山中相送罢”,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,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、惜别情怀,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“罢”字一笔带过。紧接着,“日暮掩柴扉”,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。在这段时间内,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?诗只写了一个“掩柴扉”的举动。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,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。但是,一般而言,我们送人走了,望到背影消失,也就转身掩门了。但是,作者不是,他是在白日送别,直到日暮才掩上柴扉。三、四两句“春草明年绿,王孙归不归”,从《楚辞·招隐士》“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”句化来。但楚辞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,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。唐汝询在《唐诗解》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:“扉掩于暮,居人之离思方深欧国联胜负悬念锁定,闪光点再次异彩纷呈;草绿有时,行人之归期难必。”而“归期难必”,正是“离思方深”的一个原因。“归不归”,作为一句问话,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,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、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,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。所以,王维的送别,则是别开生面,意味深长的离别。
第四个人,唐孟浩然的《送朱大入秦》。
游人五陵去,宝剑值千金。
分手脱相赠,平生一片心。
“游人五陵去”“游人”,就是游子的意思,也是大唐王朝任侠义气的一种代表。“五陵”是汉高祖长陵、惠帝安陵、景帝阳陵、武帝茂陵、昭帝平陵,都在长安,所以,也就是当时长安的别称。京华之地,是游侠云集之处。“宝剑值千金”,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《名都篇》诗句,这里信手拈来,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,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。这样的赠品,将是无比珍贵,不可等闲视之。当然,有人说,这不是孟浩然送给朱大,而是朱大送给孟浩然的,其实,两个人感情之深,到底谁送给谁有什么要紧呢?但是,千金之剑,分手脱赠,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。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,那便是“延陵许剑”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记载,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“季札之初使,北过徐君。徐君好季札剑,口弗敢言。季札心知之,为使上国,未献。还至徐,徐君已死,于是乃解其宝剑,系之徐君冢树而去。”季札挂剑,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,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。所以,这里面的,“分手脱相赠”,就显得痛快淋漓。最后的“平生一片心”,语浅情深,似是赠剑时的赠言,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。而这种一片心,也是无需详说,其义自见的。所以,孟浩然的送别,则是由物及人,义气激昂的离别。
那么,我们为什么要讲这四首诗呢?就是因为,我们经常听到有朋友说,要避开“熟题”,以免落入古人彀中,乍听来,确有三分道理。但是,从这四首诗看,大家都是短短二十字,但是,却因为各自的角度、思路和认识的不同,所展现出来的离别也就异彩纷呈、别有生趣了。那么,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,唯一的一点,就是这些伟大的诗人,在创作之前,已经把自己想要说什么?考虑的很清楚、很周到了。
其次,要辨意象之微。我们说,意象是情感与语言之间的媒介,中国古典诗词传承日久,所约定俗成的各种意象已经几乎成为了一种符号体系。所以,在写作古典诗词的时候,我们一定要善于辨别意象、运用意象,明察意象的区别。否则,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,闹出大笑话来。
举个例子。我们大家都知道,柳,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代表一种惜别的意思,以折柳表示惜别,传达出离别时那种“依依不舍”之情;而且,往往由于“柳”和“留”谐音,古人在送别之时,经常折柳相送,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。
比如:李白的《春夜洛城闻笛》。
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
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?
这首诗,化用了乐府《横吹曲词·折杨柳歌辞》“上马不捉鞭,反折杨柳枝。蹀座吹长笛,愁杀行客儿”的诗意。“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?”说的是今夜听到《折杨柳》的曲子,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?”
再比如:的周邦彦《兰陵王·柳》。
柳阴直,烟里丝丝弄碧。隋堤上,曾见几番,拂水飘绵送行色。登临望故国,谁识,京华倦客。长亭路,年去岁来,应折柔条过千尺。
但是,很多朋友并不知道,柳这个意象,在冠以“章台”二字之后,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我的一个女性朋友,曾经也写过一首《送别》诗。里面写了这么一句:从君别后无心醉,章台柳青日日攀。
她拿给我看的时候,我赶忙教她把这三个字给换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韩翃曾经制过一阕《章台柳》:
章台柳,章台柳!往日依依今在否?纵使长条似旧垂,也应攀折他人手。
说的是,天宝年间,韩翃喜欢上他的好友李王孙的歌姬柳氏,两人眉眼传情、勾搭到了一起,被李王孙看出来。但是,李王孙很宽宏大量,把柳氏送给了韩翃,还拿钱给两人办了婚事。第二年,韩翃新科及第,回乡省亲,留柳氏在长安。不料安史之乱起,两京沦陷,苦不堪言。这个柳氏就剪去长发,寄居法灵寺。等到收复长安,韩翃就派人到处密访柳氏,并给她送去一首《章台柳》:章台柳,章台柳,昔日青青今在否?纵使长条似旧垂,也应攀折他人手。说白了,就是怀疑她还问她,你是不是已经和别人好了?谁知道,随后这个柳氏就被番将所劫掠,沦为了专宠。于是,在历经一番生离死别再见面时,她给他写了一首《杨柳枝》:“杨柳枝,芳菲节。所恨年年赠离别,一叶随风忽报秋,纵使君来岂堪折!”意思就是说,我已经是一个历经摧残被蹂躏遗弃的女子了,你来了我也不是原来的我了。所以,后来就用章台柳,影射“被蹂躏遗弃的女子”。那我们回头看,这位朋友的送别:从君别后无心醉,章台柳青日日攀。其中之谬,岂止千里。
第三,要辨文字之微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,推敲的问题了。相信大家对贾岛推敲的典故已经是非常熟悉了,我们在这里简要地温习一下。这个故事说的是,贾岛第一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。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: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”开始想用“推”字,又想用“敲”字,思考这事没决定下来,便在驴背上吟诵,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,看到的人都很惊讶。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,他正带车马出巡,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,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。於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。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,用“推”字还是用“敲”字没有确定,想得出神了,忘记了要回避。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,对贾岛说:“用‘敲’字好。”於是两人并排骑著马和驴回家,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,还成为了布衣之交。这种推敲的功夫,实际就是对细节准确真实的一种追求,也是我们所说的“辨微”。这个问题,很多老师学者都讲过了,我就不再赘言了。
最后,要辨声律之微。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最独特的一点,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。我们知道,中国古典诗词是要求押韵的,也是有粘对规则的,正因为这些规则,才使得我们的诗词保留着可以吟咏的特点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们常用的平水韵,或者中华新韵,实际上,已经成为了我们特有的吟咏记录符号体系。这一点,很多学吟诵的朋友,理解的比我更加清晰。比如:平长、仄短、入急促,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作品吟诵起来能够产生情感和韵味。这里,我转发王昊老师所吟诵的一首行调吟诵的李商隐《无题》,大家可以听听感受一下。那么,问题就来了,我们知道,在平水韵里面,有很多可以平仄两用的字。很典型的一个就是,抢字。
这个字,有五个读音。做动词用表示“触、冲撞、推搡、逆、挡、代替”时,读qiang。可平可仄而字义不随平仄变化而变,如《庄子·逍遥游》句“我决起而飞,抢楡枋,时则不至而控於地矣”,再如白居易诗句“足伤金距缩,头抢花冠翻”;而做动词表示“争夺、争先”时,读qiǎng,只能是仄声;做动词表示“拾掇”,读qiàng,为仄声;做形容词,读chéng为平声,如“抢攘”意为“纷乱的样子”;做形容词,读chēng为平声,意为“美丽”,如《西厢记》句“右壁个佳人,举止轻盈,脸儿说不得的抢”。那么,我们在具体选用平仄的时候,就要仔细区分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,才能决定声律上的平仄了。
所以,袁老夫子劝诫我们说:勿混淄渑,勿眩硃紫。戒之戒之!贤智之过。老手颓唐,才人胆大。
淄水和渑水是山东境内的两条河,传说两条河水的味道各不相同,但是你要混和起来,就很难去分辨,所以袁老夫子劝戒我们说,不要把淄水和渑水混杂起来,要细细的辨别。硃,红色,紫,紫红色,这两个颜色,很相近,就是不要把这两种颜色弄混杂了,从细微之处去辨别。戒之戒之,贤智之过,就是说辨微不要太马虎,不要太粗心,要把淄渑分清,朱紫分清,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贤者和智者。老手颓唐,才人胆大,辨微有一点,你如果总是拘于彀中,但是胆大才能心细,要善于创新,善于理解,善于去琢磨,不能拘泥于过去老的思路里头,越是拘泥于其中,越跳不出来,越跳不出来,越是颓唐,就是意志消沉,而真正有才的人,是非常胆大的,胆大心细,才能真正做到辨微。
往期精彩:
清明烟雨里,缥缈杏花村
三月,出门邂逅桃花
又是一年三月三
鹧鸪,诗里最美的鸟
诗援刺死辱母者:正当防卫,无罪辩护
岳飞诞辰日:冲冠一读满江红
春风一度,唯佳人美食不可辜负
世界睡眠日:读首好诗,洗洗睡吧
崖山,崖山
李清照诞辰纪念日:疏影尚风流
诗词国度的女人们:慕你绝世才华,慕你窈窕如花
关于中国诗词大会,诗词圈的人是怎么看的
【诗评万象】编辑部
策划: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
编辑: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木矣 寒砚 林小西
投稿邮箱:spwx6868@163.com
发表评论